“聽老一輩人講,過去羅山曾有‘一年七十二場巡山雨’的氣象奇觀。”馬慧娟代表說,這幾天,她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羅山生態保護修復的建議》,希望國家支持寧夏加大對羅山的生態修復工作力度,保護好寧夏中部干旱帶人民群眾的生命線,讓羅山再現“七十二場巡山雨”的美麗景象。
近年來,通過實施羅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羅山的生態環境條件明顯改善,水土流失面積大幅度下降,近年來,羅山保護區各溝道已不見洪水出溝的現象。
2002年,羅山自然保護區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項建設工程逐步實施,生態環境條件明顯改善。目前,羅山的林線已從原來的海拔2000多米下降到1800米左右,整體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逐年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目前已成為寧夏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
“羅山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的中心區域,氣候干旱,生態系統還是比較脆弱。”在參加寧夏代表團分團審議時,馬慧娟說,當前寧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單元,實施羅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不僅是為寧夏中部干旱帶群眾撐起了生態“保護傘”,對于構筑西北、華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屏障也具有重要意義。
馬慧娟建議,將羅山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列入國家林草局項目庫,給予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統籌考慮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為更好地把生態優先轉換為移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建議國家給予紅寺堡區及環羅山周邊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相關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記者 尚陵彬)